【编者按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,从人民整体利益、根本利益、长远利益出发,着力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问题谋划和推进改革,对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。全会强调,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。“1+1”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作为践行司法为民宗旨、保障公正司法的法律援助民生工程,历经十五年的深化实施,已经发展成为践行司法为民宗旨、传递党和政府法治温暖、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援助骨干力量,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。特别是项目的实施主体,“1+1”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团的全体成员,他们对党忠诚,热爱人民,恪守法治,积极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,认真贯彻落实司法部党组对律师队伍提出的“五点希望”,扎根基层,服务群众,奋战在法治中国建设一线,用实际行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” 的重要指示精神,以专业的法律援助服务让全面依法治国惠及更多困难群众——在他们身上,凝聚着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深化实践的法治精神、追求卓越服务为民的专业精神和拼搏进取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。

为进一步规范交通警察执勤执法程序,提升其依法行政能力,4月25日,山东华政律师事务所副主任、山东华政(城阳)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毳毳律师在贵州纳雍县提供法律援助期间,为纳雍县交警大队开展了“交通警察执勤执法程序”专题法律培训。
培训以行政诉讼典型案例为切入点,围绕行政强制措施、行政处罚、行政复议等实务要点展开讲解,并结合深圳市某摩托车禁行案庭审实录,深度剖析执法过程中常见程序问题。王毳毳律师从案件事实认定、执法证件核验、全程视音频记录、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等关键环节入手,重点解读《行政强制法》《行政处罚法》《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》等法律法规规定,强调执法人员应严格遵循执法人数合规、亮证程序合法及文书撰写规范等要求,避免因程序瑕疵导致行政行为无效。培训针对执法实务难点,如紧急强制措施补批流程、辅警权限边界及证据保存期限等,提出具体的完善建议,并模拟现实庭审质证场景,分析证据链完整性对案件结果的影响。

此次培训通过案例剖析与法规解读相结合的方式,强化了执法人员的程序意识与证据固定意识,为交通执法规范化建设提供助力。